名家讲坛第48讲 | 出土石碑的启示——“头下”及历史上的口语词

Body

4月23日晚,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名家讲坛第48讲,讲座主题为:“出土石碑的启示—‘头下’及历史上的口语词”。本次讲座由香港树仁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杨若薇教授主讲,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贾智副教授主持。

 

Image removed.

 

讲座伊始,杨若薇教授从西方语言学的发展脉络谈起,引用拉波夫的观点,指出语言学——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在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哲学、社会学、人工智能等其他学科的影响,并强调了语言演变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密切关联。

 

杨若薇教授向大家阐述了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发展历程以及两者的区别,并强调了口语研究的重要性。随后,通过引入语言接触与二语习得的理论框架,她指出中古时期多民族混居促使汉语在语音、词汇上吸收新元素,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现象(如发音偏差、词汇借用)在碑刻语言里留下的痕迹成为研究语言演变的关键线索。

 

接下来,杨教授以契丹辽时期为例,介绍了北方汉语在多民族共处背景下发生的重要变化。她表示,古代汉语口语材料保存稀少,碑刻作为第一手语言印记,对于理解历史时期的语言状态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杨若薇教授通过内蒙古宁城县出土的大王记结亲事碑案例,展示了碑文中大量未经文人润色,而保留原始状态的口语表达,如“去来”,“坐”等,并指出这些用语揭示了辽代民间语言的真实面貌,为 “头下” 一词研究提供关键实证,体现出语言接触对北方汉语发展的深远影响。

 

在讲座中,杨若薇教授特别关注“头下”一词的起源与演变。她结合敦煌文书与辽代碑刻材料考察,提出“头下”早在唐代北方方言中已有使用,并非源自契丹语,而是北方汉语固有的口语词汇。通过对契丹辽、金、元时期文献的梳理,杨若薇教授进一步分析了“头下”词义的变化轨迹,指出其词义与用法经历了在语言接触环境下的多次变化。

 

讲座最后,杨若薇教授总结指出,出土碑刻研究为中古汉语研究开辟了新的学术视野,使我们重新认识语言与历史的紧密联系。

 

至此,杨若薇教授的讲解告一段落。在讨论环节,我系许树妙副教授对杨教授深邃的理论视野和细致的材料考据表示感谢与赞赏。在场的学者和同学们也就相关问题与杨教授展开了热烈提问与讨论。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